Saturday 31 May 2014

《斷臂上的花朵》讀書心得

「針對死刑, 我曾經在一個判決裡說了一段話. 當殺人者被處決了, 他或她反而獲得了畸形的道德勝利, 因為國家執行的死刑會降低社會大眾對蓄意殺人的厭惡感」 --- 奧比・薩克思


《斷臂上的花朵》作者是南非白人, 在種族隔離的年代是南非的人權鬥士, 也因此被南非政府的特務暗殺, 失去右臂但存活. 1994年, 他成為南非民主改革之後首批憲法法院大法官之一. 這本書裡有許多引人省思的故事與判決文. 奧比・薩克思也是2014年唐獎的得主.

本篇開頭的引文很有引伸性, 無怪乎書中說常被人引用. 在台灣社會來說, 大多數人贊成死刑, 因為大家認為死刑能夠遏止犯罪, 安慰被害者, 以及伸張正義. 死刑有無這三種功能, 大家的看法不一, 但我覺得上面的那句話並沒有直接挑戰這三件事. 在一件社會爭議中, 意見相左的兩造 (或多造) 都會有一些支持己方的理由, 他們可能都是對的. 那句話讓我想到的是, 如果我的對手也是對的, 那上面那句話是否為對方願意付出的代價? 台灣社會對於為了自衛的殺人者, 以及為了保衛國家而殺死敵軍的軍人, 都認為在道德上具有正當性 (我也贊同). 換句話說, 我們的社會除了死刑以外仍存在具有正當性的殺人, 而這些被迫終結他人性命的個人與社會全體都要付出一些經濟上, 精神上或宗教上的代價 (比如大家都聽過在戰場上殺過敵軍的人會有的心理問題, 或是要執行死刑比終身監禁還要花錢). 所以我想說的是, 我們都同意殺人不論是否正當一定會有代價, 但是有些代價我們願意付, 有些不願意, 而社會在辯論死刑存廢的時候, 也會越來越清楚我們要付出的代價. 所以, 大家是否願意付出上面的代價呢? 也就是說, 即使我們同意死刑真的伸張了正義也安慰了家屬, 我們是不是也願意讓那位可憎的殺人者獲得某種道德上的勝利, 讓他或她嘲笑我們一樣也蓄意殺人?

我的人生中有三位南非朋友, 都是在台灣認識, 其中兩位曾經是同事. 以一位從未到過非洲的人來說, 我應該算是南非朋友多的人. 二十來歲的時候, 我覺得南非有很多可以向台灣學的, 但是現在, 我覺得南非有很多值得台灣學習的地方, 而這本書是就我的其中一小段學習. 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