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白村江之戰時期倭國的備戰形勢與出兵路線。(圖片來源:佐藤信、五味文彥、高埜利彦、鳥海靖(2008),《詳説日本史研究》(東京:山川出版社),頁57。)
最近幾年讀古代東北亞的歷史,隱約想起國小社會課學過的東西,一直想寫篇部落格文章來紀念。今天我終於生出時間到國家教育研究院臺北院區(也就是過去大名鼎鼎的「國立編譯館」)內的教科書圖書館,把我國小的社會課本找出來,拍照存證,順便來聊聊歷史。
圖二:國立編譯館國小社會課本第九冊
上圖是我讀過的國小課本第九冊,五、六年級生大概會有印象。這個版本的國小社會,其實已經包含許多與臺灣有關的資訊,並不如許多人誤會地說到史地只談中國。臺灣的部分主要在中年級談。第九冊進到高年級,重點就轉移到中國。下圖是第九冊的目錄。
圖三:國立編譯館國小社會課本第九冊目錄
從目錄可以看出,第九冊的重點是中國的地理、歷史與文化。除去第一章地理的部分,後面三章是用主題的方式談中國的歷史文化。這樣的編排也沒有什麼不好,主題式學習對於社會科來說是應該算常見的教學方式。
不過,在我的記憶中,我對國小社會的學習是很混亂的。我五、六年級的老師很愛說中國有「五千年歷史」,怎麼學都學不完。他這麼說也沒什麼大問題。但是用主題式編排的社會課本,讓我完全搞不清楚中國史「五千年」中不同朝代的時間順序與地理位置,所以我讀起來,所有的歷史人物與事件都是混在一起的。我沒有要批評這種主題式的編排,混在一起是我自己的問題。我對中國歷史,要到國中才稍微有比較結構性的概念。關於我的國小社會課本,我想批評的是另一件事。
這個版本的國小社會第九冊第二章第四節叫做「海外唐山」,可想而知是要討論中國文化與華人在海外的影響。這裡不談本節內容的民族主義筆法,我想說的是下面這一頁。
圖四:國立編譯館國小社會課本第九冊內頁
這一頁提到的是唐帝國對於日本的影響。從21世紀的角度來看,這一頁可能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對於當年的一個小學生來說,我就記住了白江口之戰是「歷史上中日之間的第一次大戰」,然後這件事情在我的腦海裡變成一個奇異點。原因是,當我完全搞不清楚朝代的年代與順序,搞不清楚東(漢)南(宋)西(周)北(魏),搞不清楚孔子是有多偉大的時候,我卻很清楚地記住了,除了八年抗戰之外,中國跟日本還打過白江口之戰。這件事情就這樣留在我的腦海中,變成一個奇妙的存在,即使後來對中國歷史有比較結構性的瞭解,這個奇異點沒有消失,也沒有被同化到我的歷史「基模」中(借用皮亞傑的說法)。我一直不知道我為什麼在國小要學白江口之戰,即使後來我對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甚至想將之變成我的職業,我還是不理解。
聊一下我長大之後理解的白江口之戰好了。當代歷史學家普遍接受的看法,如果我沒有弄錯的話,大概是這樣。公元六至七世紀,在韓半島上的高句麗、百濟與新羅三個王國,互相爭奪半島的霸權,而半島的北邊有突厥、西邊先後有隋、唐帝國,東邊的列島上的倭國,後來改名「日本」。這些國家在發展與擴張的過程中,難免產生衝突,一點都不奇怪。在第七世紀,唐帝國很自然地認為它是老大,四夷都要臣服。新羅與唐帝國的關係相對來說比較親密,而高句麗、百濟對於倭國則相對友善。當時韓半島上的三個王國,不聽老大唐帝國的話互相爭戰,而且,隋、唐兩大帝國過去數次與高句麗大戰也都佔不到便宜。655年,高句麗與百濟聯合侵攻新羅,新羅向唐求援,於是唐帝國出兵,要再次設法讓不聽話的兩國臣服(這種小老弟不聽話大哥就要出兵展現肌肉的作法,好像到21世紀還是存在)。這次的效果竟然出奇地好,唐帝國在660年就把百濟給滅亡了!百濟數個世紀以來都與列島上的倭國交好。百濟滅亡之後,百濟遺臣向倭國以及滯留於倭國的百濟王子求援,而當時國力不算強的倭國,竟然傾全國之力要來幫助長年的友邦百濟。文章前面的圖一是當時倭國的備戰形勢與出兵路線。
倭國雖然全力襄助百濟,但是這場戰爭最後的結果,就是在663年,倭國、百濟聯合軍於白村江大敗於唐、新羅聯合軍。倭國元氣大傷,百濟也無法復國。戰後倭國產生了很大的危機感,從上圖可以看出,倭國在百濟移民的協助下,於北九州與瀨戶內海設置了許多防衛設施,以防備唐軍來襲。
長大之後的我,大概理解了白江口之戰的歷史背景與經過。回到國小的奇異點,這段歷史放在國小社會第九冊要做什麼?我本來只記得「歷史上中日之間第一次大戰」這句話,今天去國教院找到課本,看到上面那一頁,一堆問題,我真的驚呆了!把高句麗稱為「高麗」,是中文世界歷史書寫自古以來的一種做法,是非曲直暫且不表。可是,在「海外唐山」這一節先講中日大戰再說中國文化大量輸入「日本」,那是要表示倭國戰前「不知感恩」還是戰後「心悅誠服」呢?更誇張的是,這一頁竟然寫日本「侵犯高麗」,侵略高句麗的是唐帝國吧!?史觀是一回事,違背史學界公認的事實就太誇張了。古代國家互相侵攻征伐,從現代的角度來看不一定能說誰是誰非,高句麗與百濟被新羅與唐帝國滅亡,也是歷史發展的過程,我並沒有要做價值判斷。但是,人真的不是倭國殺的,不能冤枉他們。即使以20世紀冷戰時代的觀點來說,這一頁的歷史書寫絕對是不及格的。
罵完之後,回到我成長過程中的奇異點。到底社會課本寫這件事要幹什麼?我唯一能想到的答案,大概就是培養我們的「愛國情操」!如果這真的是那一頁背後的理念,那麼這個理念應該沒有成功。假使硬要幫它找優點,那只好說它在我心中種下一個問題的種子,讓我長大有好好讀歷史的慾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