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至八世紀對於東亞大陸、韓半島與日本列島的歷史是十分有趣的時代。六世紀前半,大和朝廷因為「任那」,也就是倭國在半島上的據點,與新羅起衝突。百濟則因為與新羅、高句麗在半島上的競合,與倭國保持良好關係,而倭國也需要這個半島上的盟友。在六世紀中葉,大致是倭國的欽明大王(當時大和朝廷的君主還稱為「大王」)在位時期前後,佛教從百濟傳入日本。而根據《日本書記》記載,在同一個時代,大約是前一篇文章提到的百濟聖王在位時,百濟也把從南朝輸入的醫學與曆算等技術知識輸出到日本列島。
佛教的傳入對於倭國來說是重要的事件。大和朝廷在那個年代,希望藉由佛教這種普世性的宗教,對外從國際社會輸入先進的科技與文明,對內則嘗試將古代倭國基於氏族與的社會,轉變為中央集權的國家。這種重大的轉變不免伴隨權力鬥爭、暗殺與政變。在這個過程中,日本正史首位女性君主推古女王(593年-628年在位)與後來被稱為「聖德太子」的厩戸王子(572年-621年)被推上了第一線的政治舞台。
聖德太子主政時代的改革十分有名,而在國際舞台,根據《隋書》記載,公元607年,倭國的遣隋使小野妹子(雖然名叫「妹子」,但他是男人)向隋煬帝遞交的國書中,有「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這麼一句話,讓隋煬帝感到很不開心。這句話表達倭國與黃河流域帝國平等的地位,但是也凸顯倭國國際經驗的不足。很多時候,倭國與國際社會的交往,還是要靠比較有外交手腕的百濟才可以。
在大和朝廷內外都很有事的年代,天文曆算再度隨著百濟出現在倭國的歷史。《日本書記》提到,在推古朝的公元602年,「百濟僧觀勒來之。仍貢暦本及天文地理書。并遁甲方術之書也。是時選書生三四人。以俾學習於觀勒矣。」觀勒這位百濟僧人,不但帶來曆書與天文地理書,還開班授課,成為日本正史記錄中最早的曆算教學者。
七世紀中葉,倭國內部的權力鬥爭把另外兩位王子,後來都登基成為大和朝廷君王的中大兄王子與大海人王子推上政治舞台。645年,中大兄王子政變,進行有名的「大化革新」,繼續推動中國風的中央集權國家改革。中大兄執政時期,七世紀50至60年代,東亞世界打了一場世界大戰,最後的結果是,高句麗與倭國的好朋友百濟被滅亡!
倭國自古就有從百濟「移民」的「渡來人」社群,而660年百濟滅亡之後,更多的百濟「遺民」移住列島,帶來半島與大陸上的科技。661年,齊明大王死去,中大兄稱制,668年,中大兄登基,是為天智大王,但僅在位不到四年。不過在中大兄/天智掌權的時代,或許是在渡來人的協助下,倭國首度設立「算博士」,並有算生20人,是日本算學教育制度化的濫觴。
位於京都市山科區的天智天皇陵
(圖片來源:https://ja.wikipedia.org/wiki/%E5%BE%A1%E5%BB%9F%E9%87%8E%E5%8F%A4%E5%A2%B3#/media/File:Gobyounokohun.jpg)
時間進入八世紀,在七世紀初期律令制度的基礎之上,文武天皇於701年施行《大寶律令》,成為本格「律令國家」,並對外使用「日本」國號。這個時候文武天皇更設置天文博士、曆博士,及天文生、曆生各十人,算生三十人,是古代日本算學教育開始興盛的時期。後來的八世紀故事大家都知道,《養老律令》中的教育制度,被拿來與新羅及唐帝國的國家教育制度比較,可以參考這裡。不過日本並沒有如唐帝國一樣施行科舉制度,所以算學的技術在平安時代變成被幾個家族獨佔,但這是後話。
早期日本列島上的大和朝廷,無論是輸入佛教或者是科技文明,都與百濟脫不了關係。之前只寫過新羅與日本的比較,現在用這篇文章補上百濟國與渡來人的貢獻,跟大家分享。
參考資料:
《日本書記》
網野善彥(1997),《日本社會の歷史》,東京:岩波書店。
遠藤利貞(1918),《日本數學史》,帝國學士院藏版,東京:岩波書店。
吉川真司(2011),《飛鳥の都》,東京:岩波書店。
蔡亦竹(2016),《表裏日本》,新北:遠足文化。
Keller, A. and Volkov, A. (2014).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Oriental Antiquity and Middle Ages”. In A. Karp and G. Schubring (eds.), Handbook on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New York: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