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5 April 2013

又來聊明帝國 - 崇禛帝與21世紀的台灣

明崇禛帝因為是亡國之君,在大眾文化裏的形象通常是很負面。很多政治評論者甚至把21世紀的某位台灣總統比喻為崇禛,崇禛帝的負面形象可見一斑。其實我對崇禛沒有什麼研究,但我知道他在位時做的曆法改革影響世人至今。

明代通行的曆法為《大統曆》,這個曆法乃是沿用元代郭守敬的《授時曆》。此曆法經過三百餘年到明末,已經與實際天象有差異,尤其對日月食推算的誤差更為明顯。明代當時還有13世紀由阿拉伯國家傳入的《回回曆》,至明末誤差也十分顯著。1629年,崇禎皇帝命徐光啟 (1562-1633)、李之藻 (1565-1630) 根據西法督修曆法,並舉用耶穌會傳教士龍華民 (Nicolas Longobardi, 1559-1654)、鄧玉函 (Johannes Terrenz, 1576-1630)、湯若望 (Jean Adam Schall von Bell, 1591-1666)、羅雅谷 (Giacomo Rho, 1593-1638) 等人入曆局修曆。1634年修成《崇禎曆書》。清入關後,欽天監於1645年交由湯若望掌管,並頒行引用西法的新曆,稱為《時憲曆》,同年,湯若望將《崇禎曆書》改頭換面重新進呈,是為《西洋新法曆書》。這其中有關數學知識的著作,包含鄧玉函的《大測》(1631)、《割圓八線表》(1631),羅雅谷的《測量全義》(1631)、《比例規解》(1631)、《籌算》(1628),欽天監人員推算的《方根表》(1634),以及艾儒略 (Giulio Aleni, 1582-1649) 的《幾何要法》(1631)。這些著作中所包含的數學知識,主要是天文曆算中常用三角學(包含測量)的知識。
《西洋新法曆書》所使用的天文模型,不是哥白尼的日心說,也不是托勒密的地心說,而是一種折衷的模型,丹麥天文學家第谷 (Tycho Brahe, 1546-1601) 的設計,地球仍然在宇宙的中心,太陽與月亮繞地球公轉,但五大行星則繞太陽公轉。使用這個模型的原因之一是,當時的天文學家已經觀測到許多違反托勒密模型的證據,但是支持哥白尼體系的證據仍不充分,所以第谷的折衷體系就被使用。


前一段提到的《時憲曆》,就是現代東亞農曆的基礎。到目前為止,台灣、中國、韓國、朝鮮、越南等東亞國家,仍然在使用《時憲曆》(但因為各國首都經緯度的不同,以及現代天文觀測技術的進步,各國會自行稍做微調)。因此,至少在曆法這件事情上面,崇禛帝時代的遺產,仍然深植於我們的文化中。用崇禛帝來罵台灣總統,被侮辱的應該是古人吧!


2 comments: